体重,向来是广受人们关注的一项重要健康指标,对人们的健康状况、患病风险、死亡风险等均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超重和肥胖的人群比例在全球范围内急剧上升。
在研究普通人群中体重指数(BMI)与全因死亡率之间的相关性时,近期发表于生物学领域国际期刊《PLoSOne》上的一项观察性研究发现,对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与体重正常的人相比,体重过低(BMI18.5以下)和肥胖(BMI30以上)的人死亡风险更高,而超重(BMI25-29.9)人群的死亡率则有所降低——这一现象,对65岁以上的老年人而言更为明显。
研究人员推测,超重个体在面临重大疾病和严重感染等情况时,可能具有生存优势,还可通过减肥策略等方式来管理甚至逆转某些疾病。此外,超重不一定代表着肥胖,可能是肌肉比重较大,或更有助于身体健康。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对此,有专家向澎湃新闻指出,前述研究能反映“某时某地”的情况,但并未给出完全严谨可靠的结论。我国居民要尽量将自己的BMI维持在符合国内标准的区间,老年人可适当放宽。
BMI与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文中图片均截自该论文
研究称“超重”人群全因死亡率或更低,65岁以上更为明显
在这项研究中,美国罗格斯健康研究所研究人员综合分析了1999年至2018年美国健康访谈调查(NHIS)数据,共纳入554,332名成人,平均年龄为46岁,其中50%为女性。受试者平均被随访9年,最长随访时间长达20年,有75,807名受试者在随访期间死亡。
研究人员利用体重指数(BMI)来衡量受试者的肥胖程度。BMI是一项常用于评价肥胖程度的指标,其计算方式为:体重(kg)/身高的平方(m²)。根据WHO提供的标准,BMI在18.5以下为体重偏低,18.5-24.9为正常,25-29.9为超重,30以上为肥胖。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BMI标准略有不同,中国标准BMI值为18.5-23.9,18.5以下为体重偏低,大于24为超重,大于28即为肥胖。
根据受试者自我报告的身高与体重数据,研究人员计算出每个人的BMI,并借此将受试者划分为九组,其中,BMI数值在22.5至24.9区间的一组被选定为参考组,即研究人员认为的标准体型。同时,研究人员还使用了COX回归模型来减少年龄、性别、种族、教育背景、饮酒等其他因素对研究的干扰。
按性别和年龄组列出的BMI与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研究显示,所有受试者的平均BMI为27.5,从第一次到最后一次随访周期,受试者的平均BMI从26.7升高到了28,BMI≥30的人从22%上升至31%,近21%的人BMI在25.0-27.4之间,14%的人BMI在27.5-29.9之间。
结果表明,全因死亡率随着受试者BMI的增加呈现了U型曲线,而曲线最低点所对应的BMI却并非属于参考组,而是在“超重”的两组之中。数据显示,与标准BMI(22.5-24.9)相比,BMI在25-27.4之间的人,死亡风险降低了5%,BMI在27.5-29.9之间的人,死亡风险更是降低了7%——换句话说,超重的人寿命可能更长。
文中称,这个结论,在65岁以上的老年受试者中更为明显。研究显示,BMI从22.5到34.9的老年人的死亡率都没有显著上升,BMI在25和29.9之间的老年人死亡率则是比BMI在22.5到24.9之间的老年人更低。即微胖的老年人,有着相对较低的死亡风险。
进一步研究还证实,在排除掉吸烟者和在随访前两年内去世的受访者后,无论对男性还是女性受试者,这一结论仍然可靠。
按性别列出的BMI与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对于这一有些出人意料的结果,研究人员推测,超重个体在面临重大疾病、严重感染等各种不利情况时,可能更具有生存优势。同时,超重不一定代表着身体肥胖,也有可能是肌肉比重较大,有助于身体保持健康。另外,较瘦的人群患上诸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时,病情往往更加严重且难以治疗,而超重个体可采用减肥策略等方式管理、抑制甚至逆转某些疾病。
不过,研究人员特别指出,过低(<18.5)或过高(≥30)的BMI,依然意味着存在更高的死亡风险。因为BMI过高,更可能导致罹患糖尿病、心肌梗塞和高血压等疾病;而BMI过低,可能致使患上非皮肤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
记者注意到,2022年1月,我国南方医院肾内科秦献辉研究团队在老年医学期刊《JournalofCachexia,SarcopeniaandMuscle》上发表的论文同样指出,较高的脂肪重量和较低的瘦体重(亦可称为去脂体重,肌肉是其主要成分)均与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肿瘤死亡以及呼吸系统死亡风险升高显著相关。
文中称,与适量的脂肪重量相比,脂肪重量升高与中青年人群死亡风险增加194%相关,与老年人群死亡风险增加44%相关;与适量的瘦体重相比,瘦体重降低与中青年人群死亡风险增加82%相关,与老年人群死亡风险增加133%相关。
同时,在中国老年人群中,腰围与小腿围的比值每增加1个SD单位,认知功能受损风险将升高9%。
专家:结论仍待验证,我国人群尽量保持标准 BMI
值得注意的是,前述这项观察性研究只显示了BMI与死亡风险之间存在关联,并不能明确二者间的因果关系。而BMI也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受试者的肥胖程度,因此该结论仍待验证,研究人员也在论文中指出,未来仍需进行更多针对体重史、身体成分、身体脂肪分布和患病情况等因素的进一步研究,以充分确定BMI与死亡率间复杂的关系。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教授厉曙光认为,前述研究能反映“某时某地”的情况,但并未给出完全严谨可靠的结论,更不足够作为“超重比标准体重更有利于健康”的证明。
不过,澎湃新闻梳理发现,与前述结论类似,目前国内外已有多个团队同样研究发现,相比正常体重,“超重”个体的全因死亡率可能更低:
2013年1月,渥太华大学心理学院等研究人员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发表论文称,通过多个数据的荟萃分析发现,相比正常体重,肥胖人群的全因死亡率显著较高,而超重人群的全因死亡率显著较低。
2014年4月,澳大利亚迪肯大学运动与营养科学学院等研究人员在美国营养学会旗下期刊《AJCN》上发表论文,称超重并不会增加65岁以上老年人的死亡风险。
2022年4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施小明团队在《自然》子刊《NatureAging》上发表的论文也指出,对于8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BMI属于“超重”或者“轻度肥胖”范围内,可能最有利于健康长寿。
近几十年来,我国超重和肥胖率迅速攀升。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最新数据,目前中国的成年居民(≥18岁)中已经有超过1/2的人超重或肥胖,其中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BurdenofDiseaseStudy,GBD)的数据估计,如果按照WHO标准,中国已是儿童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成人肥胖人数仅次于美国。而如果按照中国标准,中国可能已经是世界上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
厉曙光认为,对于我国人群而言,尽管每个人体质各有不同,但尽量将自己的BMI维持在符合国家标准的20至24以下这一区间,依然是最好的选择。而对于超过65岁的老年人,这一标准可适当放宽,“尽量控制在24.5或25”,没有必要刻意为了瘦身而减少营养的摄入。
“关键在于,老年群体要特别留意自己的各类指标是否正常,例如有没有出现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等问题。”厉曙光强调,老年人仍需要注意合理饮食,防止自身的BMI数值进入肥胖范围而引发各类危及健康的并发症。
标签:
仓储物流“成渝圈”如何乘势而上? 12月3日,连接昆明和万象的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被惠及的显...
两件西周青铜簋时隔三千年成功配对 考古工作者介绍,这个铜簋的盖、身分别时隔40余年出土,纹饰...
“医保砍价”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晁星 “我眼泪都快掉下来了”“每一个小群体都不该被放弃”…...
“购物成瘾”真的是一种病 刘艳 牛雅娟 本周日即将迎来“双十二”促销季,很多人又开始摩拳...
因迷恋山间风景,一男子在甘孜州稻城县海拔4000多米的无人区迷失方向,随后与同伴失联。12月的稻城...
嫌疑人DNA信息比中后,成都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技术处DNA实验室民警白小刚一下坐在凳子上,恍惚迟疑间...
一批反映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新书发布 新华社南京12月7日电(记者邱冰清、蒋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电影《亲爱的》里面没有的结局,在我眼前“上映” 12月6日,在深圳市...
冥想?泡脚?不如听听助眠音乐 晚上睡不着,白天睡不醒,成为最贴合都市人群的“睡眠画像”。随...
养老话题 老年教育面临缺口 “终身教育”潜力无限 【现实挑战】“新老年”群体愿意在培养兴...
孙海洋被拐14年儿子如何找到的? 警方侦办另一宗拐骗儿童案时发现线索,通过人像比对、DNA确认找...
北京天文馆、圆明园将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 12月6日,北京天文馆发布通知称,12月8日起试行对未成...
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 连续7年保持在1 3万亿斤以上 根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抽样调...
斑块软的很危险 硬的就无碍? 血管里的“垃圾”分类 赶快学起来!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中国...
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大幅降价 聚焦医保谈判背后脊髓性肌萎缩症家庭 医保目录公布那天 好多家长都...
抖音“窗花剪剪”遭抄袭 被判获赔20万元 法院认为“窗花剪剪”的这种表达方式理应受到《著作权...
公安机关近日侦破3起拐卖儿童案件 失散十几年 3组家庭终于团圆了 北京青年报记者12月6日从公...
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发布 本报讯(记者 路艳霞)作为年度“汉语盘点”活动最具网络特色的组成部...
北京天文馆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 本报讯(记者 牛伟坤)北京天文馆对票价免费及优惠政策作出调整:1...
2021北京百个网红打卡地发布 本报讯(记者 李洋)2021北京网红打卡地推荐榜单昨晚正式发布。自然...